渔樵问答古琴曲讲述什么意思,渔樵问答讲解

文章目录

渔樵问答古琴曲讲述什么意思由本站整理编辑,为你带来全面的渔樵问答讲解内容阅读。一起跟小编来看看吧!

渔樵问答古琴曲讲述什么意思

《渔樵问答》是首古琴曲,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个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

《渔樵问答》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杨表正修订曲谱,配制歌词。

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词,将曲调稍加改动,成为独立的器乐曲。此曲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此曲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音乐形象生动,精确。

渔樵问答讲解

讲了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反映的是一种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

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

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渔樵问答》是一首汉族古琴名曲,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萧鸾编纂《杏庄太音续谱》 。《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杨表正修订曲谱,配制歌词。清代琴家又略去歌词,将曲调稍加改易,成为独立的器乐曲。此曲优美清逸,以对答式的旋律,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

赏析

乐曲开始曲调悠然自得,表现出一种飘逸洒脱的格调,上下句的呼应造成渔樵对答的情趣。主题音调的变化发展,并不断加入新的音调,加之滚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

刻划出隐士豪放无羁,潇洒自得的情状。其中运用泼刺和三弹的技法造成的强烈音响,应和着切分的节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声。第1段末呈现的主题音调经过移位,变化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构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历史上最有名的‘渔’的代表是东汉的严子陵,早年他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当了皇帝后多次请他做官,都被他拒绝。严子陵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历史上‘樵’的代表则是汉武帝时的大臣朱买臣。

现在的谱本有多种。《琴学初津》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评价

《渔樵问答》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渔樵问答》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渔樵问答古琴曲讲述什么意思#渔樵问答讲解

详细说明

《渔樵问答》存谱最早见于明代萧鸾撰写的《杏庄太音续谱》(1560年)。萧鸾解题为:“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

近代《琴学初津》说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令人有山林之想”固然不假,但此话并非正解。虽然此曲有一定的隐逸色彩,能引起人们对渔樵生活的向往,但此曲的内中深意,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及“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兴亡得失这一千载厚重话题,被渔父、樵子的一席对话解购于无形,这才是乐曲的主旨所在。

渔樵问答原文及译文

宋·邵雍《渔樵问答》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曰:“非钩也,饵也。鱼利食而见害,人利鱼而蒙利,其利同也,其害异也。敢问何故?”

渔者曰:“子樵者也,与吾异治,安得侵吾事乎?然亦可以为子试言之。彼之利,犹此之利也;彼之害,亦犹此之害也。子知其小,未知其大。鱼之利食,吾亦利乎食也;鱼之害食,吾亦害乎食也。子知鱼终日得食为利,又安知鱼终日不得食为害?如是,则食之害也重,而钩之害也轻。”

译文: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

渔樵问答古琴曲讲述什么意思#渔樵问答讲解

《渔樵问答》赏析

《渔樵问答》是邵雍另外一篇传世之作,有人称它是《皇极经世》序篇。全文通过樵夫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目的是让人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所谓渔父也就是“道”的化身。

邵雍用的是古典哲学中的一种辨正关系,“体”表示事物的本质、本性或本体,“用”表示事物的作用、发展变化或结果。

渔樵问答最经典的一句

1. 关于日 月的古曲诗词要多的啊

1、夜将雾里阔,新月迥中明。2、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3、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熔金。4、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5、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6、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7、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8、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9、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10、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11、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12、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3、饮罢为君登绝顶,俯临落日看跳丸。14、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15、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2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就这么多了。

2. 中国十大经典古曲都有

中 国 十 大 经 典 古 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

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

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

《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

《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

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

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

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阳萧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

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此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它犹如一幅长卷画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联合在一起,通过动与静、远与近、情与景的结合,使整个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所表达的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七、《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

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

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

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

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

《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著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

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

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汉宫秋月》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

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十、《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

3. 有关乐器的诗句

有关乐器的诗句:

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4、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5、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7、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白居易《长恨歌》

8、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李益 《从军北征》

4. 用一句古诗来形容古曲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下面节选自白居易的《琵琶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不得志 一作: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六幺 一作:绿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5. 古曲边塞诗词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 凉州曲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

6. 关于梁祝的古典诗词

一、《梁祝》: 月白风清花袭人,纱窗青灯透双影。 夜阑万类尽无语,犹闻西楼读书声。 风雨共济长相伴,互助互勉同路人。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 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 待到芙蕖出水日,方悟最苦相思情。 俊逸儒生风流种,窈窕碧玉亦多情。 花前月下常相会,撮土为香山海盟。 玉人有意天无意,金玉良姻几个成? 媒妁之言父母命,棒打鸳鸯俩西东。 笑问世间情何物,生死相许无所恨。 今生无缘同白首,待到来世叙旧情。 生不相守死相从,黄泉路上结伴行。 双双化蝶翩翩舞,恩恩爱爱不绝情。

二、《祝英台碧鲜庵》:“女慕天下土,游学齐鲁间。结友去东吴,全身同木兰。伯也不可从,洁已殉古欢。信义苟不亏,生死如等闭,蛱蝶成化衣,双飞绕青山。舍宅为道院,祝陵至今传。当年梳妆台,即汉风雨坛。嵯峨石壁下,遗庵名碧鲜。春秋荐萍藻,灵响来跚跚。晴天披石发,恍惚见云鬟”。

三、《荆溪竹枝词》:“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四、《蛱蝶》:草色花光小院明,短墙飞过势便轻。红枝袅袅如无力,粉蝶高高别有情。俗说义妻衣化状,书称傲吏梦彰名。四时羡尔寻芳去,长傍佳人襟袖行。

拓展资料:梁祝指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在不同的地区,关于这个民间故事有不同的说法。

封丘版本

青陵台在封丘县东北25里之青堆。战国时期,宋康王驾车出游,见到一位采桑女天生丽质,欲纳为妾,使人探知该女为门下舍人韩凭之妻息氏。为见息氏,宋康王令筑青陵台以观之,息氏恐,乃作歌以拒之,投台身亡,韩凭也自尽。宋康王把二人分葬,后两墓各长出一棵梓树(又名相思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有鸳鸯雌雄各一只恒栖树上悲鸣,后化为蝴蝶飞去,据考梁祝化蝶的情节源于此。

汝南版本

汝南流传的梁祝故事有头有尾,相当完整,情节和全国流传的普遍说法大致相仿,但是梁祝传说年代最早的版本,是西晋时期的。这里的传说不同于普遍说法的地方,即汝南版本中最为独特、最值得深究的部分。梁祝故事的主要情节在汝南都有相应的发生地,如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曹桥结拜的曹桥,梁祝同窗读书的红罗书院,祝英台被逼嫁的马庄,梁山伯、祝英台的坟墓。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参考网站:百度百科-梁山伯与祝英台

7. 关于“古筝”的古诗词有哪些

1. 梁.沈约《咏筝》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2. 唐.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3. 唐.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4. 唐.李峤《筝》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5. 元.杨维桢《鸣筝曲》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为什么古代的人弹古筝都不用弹片的?古代的琴或琵琶都是用那种蚕丝做成的,质地比较柔软。不像现在的金属弦。

不然他们肯定受不了的嘛。

8. 关于古琴乐曲的句子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孙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9. 有关古筝的诗词和介绍

有关古筝的诗 断虹落屏山,斜雁着行安。

钉铃双琢木,错落千珠拌。 愁龙啼玉海,夜燕语雕阑。

只应桓叔夏,重起为君弹。 ---杨维桢《鸣筝曲》 秦筝吐绝调,玉柱扬清曲。

弦依高张断,声随妙指续。 徒闻音绕梁,宁知颜如玉。

——梁/沈约:《咏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唐/李端:《听筝》 花脸云裘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

凭君向道休弹去,自尽江州司马头。 ----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 蒙恬芳轨没,游楚妙弹开, 新曲帐中发,清音指下来。

钿装模六律,柱列配三才, 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 ——唐/李峤:《筝》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玉涯《秋夜曲 > 《春日行》 ---李白 佳人当窗弄白日, 弦将手语弹鸣筝。 春风吹落君王耳, 此曲乃是《升天行》。

---------------------------- 《京中客舍闻筝》 十二三弦共五音, 每声如截远人心。 当时向秀闻邻笛, 不是离家岁月深。

*西子的诗* ----------------------------------- 遥望琼枝翠,春意暖欲燃。 绿杨芳草路,飞红绣罗裙。

追忆飘摇雨,历历卿心扉。 欲取名琴弹,送予知音赏。

纤指香凝弦上飞,声声柔情寄琴语。 高山流水觅知音,谁伴婵娟曲中醉。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行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锦瑟》李商隐 忽闻江上弄衰筝, 苦含情。 遣谁听? 烟敛云收, 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 数峰青。 ——苏轼《江城子》 蝶恋花 .晏几道 梦入江南烟水路, 行尽江南, 不与离人遇。

睡里销魂无说处, 觉来惆怅销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 浮雁沈鱼, 终了无凭据。

却倚缓弦歌别绪, 断肠移破秦筝柱。 秦弦络络呈纤手, 宝雁斜飞三十九 ——贺方回 风鬟飞乱, 寒入秦筝雁 ——洪景伯 何人金屋, 巧啭歌莺, 慢调筝雁 ——赵虚斋 旧曲重寻, 移遍秦筝雁 ——晁次膺 菩萨蛮宋.张先> 哀筝一弄湘江曲, 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 玉柱斜飞雁。

弹到断肠时, 山眉黛低。 虞美人宋.晏几道>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 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 宝筝前。 夜筝 唐·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 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 别有深情一万重。 出帘仍有钿筝随, 见罢翻令恨识迟。

--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后筝歌》 弦危中妇瑟, 甲冷想夫筝。 --李商隐《送千牛将军赴阙五十韵》 齐瑟弹东吟, 秦弦弄西音。

--李白《古风》之五十四 万松亭下清风满, 秦声一曲此时闻。 --刘禹锡《伤秦妹行》 银筝夜久殷勤弄, 心怯空房不忍归。

--玉涯《秋夜曲》 筝声清脆迎君来, 胡乐哀柔送夫归。 不见佳人身边伴, 仙韵难解相思泪。

-《相思》 端居正无绪, 那复发秦筝。 --张九龄《听筝》 明月照人古, 开帘弹玉筝。

--常建《高楼夜弹筝》 宝筝钿剥阴尘覆, 锦帐看消画烛幽。 --廖融《退宫妓》 清筝何缭绕, 度曲绿云垂。

--李白《邯郸南亭观妓》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崖。 --李商隐《无题四首》 多景楼上弹神曲, 欲断哀弦再三促。

江妃出听雾雨愁, 白浪翻空动浮玉。 唤取吾家双凤槽, 遣作三峡孤猿号。

与君合奏芳春调, 啄木飞来霜树杪。 --苏轼《甘露寺弹筝》 弹筝北窗下, 夜响清音愁。

张高弦易断, 心伤曲不道。 --萧纲《弹筝 鸣筝金栗柱, 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 时时误拂弦。

--李端《听筝》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崖。 ------李商隐《无题四首》 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

故人情怨知多少,杨子江头月满船。 ------元.萨都刺《赠弹筝者》 ?si=9。

10. 关于日 月的古曲诗词要多的啊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以上就是本站小编整理的关于渔樵问答古琴曲讲述什么意思的相关知识,内容来源网络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juhuaxiaohua.com/shouji/354108/